技术可以改变生活,但提高不了素养,可让传播手段花样百出,但不能成就品牌,成就品牌是脑袋具备品牌思维,技术要赋能脑袋,而不是脑袋被技术搞蠢搞晕。
互联网、社交媒体让消费者与产品拉近,在变现充斥企业欲望时,效果广告开始吞噬媒体和消费者,买单的是广告主,而品牌提升,没人负责。流量广告平台,给一堆点击数据交差。
2023年全球品牌500强,前十品牌:亚马逊、苹果、谷歌、微软、沃尔玛、三星、工商银行、威瑞森、特斯拉、抖音,其中前五个品牌价值均超过1000亿美元;十强来自三个国家,其中七个来自美国,且包揽榜单前五;中国两个,韩国一个。
500强中:美国201个,中国79个,日本32个,法国31个,德国、英国各24个,加拿大15个,印度12个,瑞士11个,意大利10个,韩国8个,西班牙、澳大利亚各7个,荷兰6个,瑞典5个。
中国现在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,在79个世界品牌中,银行、石油、建筑地产、互联网占了90%以上,与美国很多行业翘楚比,中国绝大多数企业不算品牌,因都是国企央企,只是体量大,不是品牌牛,是国家强大了,他们体量才大,并不是消费者真正认可的品牌。
解决巨量就业的中国民企,在世界品牌榜上寥寥无几,这格局不是好事,民企的竞争力,决定中国经济的底层逻辑,他们不强大,不多出品牌,底层经济是脆弱的,而民企在做市场这条路上,绝大多数选择赚快钱,有规模的到处铺摊子,很少思考系统化做品牌,没耐心。
这种商业氛围,加上新媒体和网络加持,流量广告狠狠打中了企业的七寸,货卖不动是吧,搞链接、搞直播,只要能变现去库存,老板和市场部,哪里抵得住这种诱惑,能搞多少就搞多少,卖货回款才是王道,流量广告也倒逼广告公司转型成营销公司,做出漂亮的数据。
以做品牌见长的国际广告企业,从十年前年开始,对整个中国商业环境重新思考,互联网技术和很多资本来自西方,在这场品牌与产品的搏杀中,定出了在中国市场的战略:国际大牌少做流量广告,对中国企业诱导做流量广告。
中国很多企业被他们拉下流量广告的深渊。
这是一场传播领域的较量,互联网是中国企业的噩梦,由互联网延伸的各种广告,其实并没有给中国品牌真正赋能,更多是拉低了档次,喧嚣后,我们还是没有国际大牌,已经成功被现代科技把中国企业拖入内卷,让其没时间没思想没耐心做品牌。
企业三种境界:知名度、品牌度、美誉度,流量广告讲曝光,只能为了好看的数据挣扎,让信仰数据的企业都在流量广告旋涡中内卷,而大牌跳出内卷,坚持品牌信仰,用品牌广告浇灌品牌美誉度。
现在没人会否认,全球已进入品牌时代,地球村让世界品牌站在了商业顶端,他们像王者,傲视全球市场,控制购买力顶端,收割精英和中产的财富,被收割者还心甘情愿,品牌能穿越时空,穿越疫情,穿越种族和文化差异,提炼人性的共性,品牌通吃,不是危言耸听。
全球所有国际大牌,不会放过中国市场,且会加大力度攻,而中国企业远交非洲、南美是对的,但近攻是拼刺刀,阵地不能丢,丢了阵地就会流浪,品牌战无烟火,但比枪炮战更残酷。
和平年代,品牌战就是枪炮战,谁品牌多,谁就能在全球市场收割财富,财富决定地位,这是常识。
在这样背景下,中国也感到了品牌巨大威力,所以十四五规划出现10次“品牌”,开始强调中国品牌建设,提升中国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,提出要培育高端品牌;强调实施文化品牌战略,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;这是国家战略层面对品牌的重视,也是无法回避的现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