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0月最后一天,腾讯会议部分功能即将收费的消息冲上微博热搜。许多用户对此感到意外和不满,但也有不少人认为,企业开发软件、运维网络成本很高,收费实属正常,关键要看收费标准如何制定,“收费项目只要别搞的乱七八糟就行”。 一款流行软件宣布收费后,舆论风向并未一边倒,而是趋向多元化,折射出新一代网民的线上消费观:不强求“白嫖”,更愿意为产品的体验和价值付费。 付费换取更好的用户体验、更丰富的产品功能,正成为95后、00后年轻人的习惯动作,并给互联网企业的商业策略带来深远影响。 最典型的场景之一是长视频。在爱优腾刚刚崛起时,大多数网民宁可忍耐几十秒甚至一分钟以上的贴片广告,也不愿意开通会员;但随着用户越来越看重高效率和优质服务,长视频的用户付费率显著提升,会员在全体用户中的占比也在提高。 在年轻人占比更高的互联网内容平台上,这一趋势更加明显。截至今年第二季度末,B站大会员达到2100万,同比增长19%;付费用户规模扩大,带动增值服务收入同比增长29%,远超总营收9%的增速。 除了为优质内容买单外,如今的年轻人也愿意为好用的线上工具和服务花钱,从而拓宽了互联网产品的商业化路径。 以夸克为例,这款APP最初聚焦智能搜索,以界面清爽见长;去年10月,阿里智能信息事业群升级组织架构,成立夸克事业部;夸克APP的发展定位从智能搜索APP,转向覆盖个人学习、生活、工作的智能助手。它仍将搜索作为底层功能,不断延伸智能工具、个人云、文档等功能与场景,尝试在增值服务基础上,搭建自己的会员体系,目前已涵盖网盘、扫描、学习等服务。 与上一代网民相比,Z世代网民不仅愿意为影视内容买单,更愿意以合理价格购买更好的产品和服务,反映出他们对于效率和体验的追求。而用户诉求的变化,也反向驱动互联网公司做出改变。更多的年轻消费者,既给企业带来更多的商业化选择,也预示着互联网产品成长路径的调整。
互联网诞生之初,在经历了并不成功的收费实验后,“免费”迅速成为几乎所有互联网产品的标配。 过去二十多年,从在线论坛到电子邮箱,从门户网站到搜索引擎,再到后来的社交网络、即时通讯软件等,以免费为核心的商业模式席卷每一个领域,并先后造就了雅虎、新浪、腾讯、谷歌、meta等互联网巨头。 对于70后、80后而言,无需花钱就能使用各种互联网产品和服务,几乎是刻在基因里的观念和习惯;因此忍受漫天广告和糟糕体验,也就成了为了免费不得不付出的代价。 但随着互联网商业模式的演进,以及带宽、数据中心等网络基础设施成本的持续下降,许多互联网公司再度试水收费,在保持大多数人免费的同时,依靠增值服务从少部分用户身上获取收入。 尤其是2013年之后,移动互联网时代到来,联网门槛大幅降低,尚未形成“白嫖”习惯的Z世代年轻人涌入网络,让以会员为代表等付费服务拥有了更大的潜在目标人群,为商业模式的重塑奠定用户基础。 以搜索引擎为例,百度在PC互联网时代建立“免费+广告”变现模型,一直延续至今,并被字节、搜狗等竞争对手效仿。但年轻人未曾经历过这种玩法的熏陶,对于在搜索结果中植入商家赞助内容更加敏感,促使这条赛道的后来者寻求转变。 这也意味着,年轻用户占比更高的互联网产品,更容易让用户接受“花钱换体验”的消费观念,从零建立付费会员体系。 以年轻人扎堆的B站为例,它于2009年上线,2016年才推出大会员。发展至今,以大会员为代表的增值服务成为B站第一大收入来源,第二季度的营收占比达43%。 同样的逻辑也适用于工具型产品。比如阿里麾下的夸克,这款APP上线时间晚于百度、搜狗等头部玩家,体量相对较小。但这也让它无需背负历史包袱,能够更加自如地打破行业范式,尝试找到新的产品路径。 例如,夸克同样以搜索服务为出发点,但它尽可能保持产品设计和内容呈现的简洁高效。同时,它试图通过搜索+工具的方式,打通信息获取与服务提供两个场景,以信息服务闭环建立自己的护城河。在这一链条中,夸克可以围绕不同场景,把用户变成会员,进行更深入和个性化的信息服务。 根据公开数据,夸克APP用户已达千万量级,25岁以下用户占比超50%。其中,个人云产品用户量同比增长一倍;职场人群的扫描内容量增长三倍。对于这款略显另类的工具型产品来说,用户已经给出了最积极的反馈。 在昨天的周年庆上,夸克首次公布会员相关数据,勾勒出年轻、高知人群的用户画像:年龄26岁以下的职场新人是夸克会员的重要群体,居住在三线以上城市,普遍接受过高等教育,爱好新闻、美食、旅游,最喜欢通过夸克网盘、扫描、文档等产品提升自己在工作上的效率。
年轻人为互联网产品付费,价格是考虑因素之一。他们喜欢寻找各种“薅羊毛”的机会,而平台也会时不时推出优惠政策,比如B站大会员常年打折,而夸克在10月31日的周年庆上,也提供了多项会员价格优惠。 但相比便宜,年轻人更看重的是,充了会员能否带来内容、功能和体验的持续提升。 目前,大多数通过会员赚钱的互联网公司,都把会员权益的支撑点放在了内容更新上。比如爱优腾,自制和第三方剧集撑起了日益庞大的内容库。 但在信息服务领域,许多公司仍然停留在“一锤子买卖”的传统思维中,会员能够享受到的服务通常只是bug修复、兼容性更新等,核心功能原地踏步,主动“加菜”的少之又少。 夸克是这方面为数不多的探索者之一。以内嵌的扫描功能为例,它的早期版本只有基础的手机摄像头扫描文本功能,算是从0到1;但在后续运维中,夸克团队注意到了细分场景下的更多功能需求。 夸克相关负责人向字母榜(ID: wujicaijing)表示,用户扫描场景众多,比如大学生上网课时拍摄电脑屏幕,线下上课时拍摄黑板;白领拍摄大屏幕PPT,或是会议室白板手书等。除了这些较为常见的场景,夸克还遇到了一些未曾设想的使用环境。为了触达这些长尾需求,团队不仅需要灵敏的嗅觉,也要保持产品想象力和技术落地能力。 比如,有用户扫描一份鉴定报告,结果防伪水印被AI算法自动抹除。针对这一问题,夸克增添了一道自动识别逻辑:倘若用户扫描的是特殊单据,比如发票、鉴定报告等,就保持“原汁原味”。如实呈现所有细节。 又比如,夸克产品经理尹毅彬在某家长论坛注意到,一些家长希望从写满答案的试卷上“还原”空白试卷,给孩子练习使用。他和团队花了一个月时间,给夸克扫描王增添了试卷去手写字功能,还能把试卷角度调整正确、让字体更加清晰。 随着更多小功能的加入和优化,夸克的扫描功能突破了同类产品的区间,朝着从1到100跃进。从2022年起,团队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:夸克能够扫描的东西越奇怪,使用者就会越多;越多的人用,用户就会扫描更奇怪的东西,比如乐谱、少数民族文字、源代码等。 按照一般公司的逻辑,在遇到不可识别的东西时,无法使用扫描功能实属正常。但夸克团队真的开始思考如何识别那些奇奇怪怪的东西,比如能否内嵌音乐播放器,把扫描到的五线谱播放出来;甚至加入一个模拟器,直接运行被扫描的代码。 考虑到实现难度,这些想法或许并不会正式落地。但不断扩列的特色功能,让夸克付费会员有了更多价值。用户购买的并不是某一两个服务的使用权,而是一个使用者与开发者沟通共建的智能工具矩阵。这种紧密贴合场景需求、与用户密切沟通的研发方法论,能够给产品注入更多长期主义的发展基因。
一款互联网产品在完成从0到1的基础能力构建后,需要向用户需求的长尾延展,纵向搭建从1到100的功能阵列。但这类需求的长尾特性,也决定了它的使用场景终究有限;相对应的,用户的付费意愿也存在天花板。 用户尤其是年轻用户的更大需求,隐藏在尚未被发掘的领域内。这意味着,企业需要成为“探照灯型公司”,横向扩展产品功能;这里面往往蕴藏着更大的商业机会。 这类公司的代表当属苹果。它在依靠iPod打开时尚电子产品的大门后,并未停留在单一产品序列中。从iPod的火爆中,乔布斯看到了人们对于性能强大、设计优美的移动计算设备的向往,先后推出iPhone、iPad,将苹果帝国推上巅峰。 互联网公司也是如此。他们很容易看到那些显而易见的需求,比如看新闻、听音乐、社交、拍照等;但也需要更进一步、洞察潜在需求,并推出用户不曾言明的产品和服务。 例如,夸克很早就注意到,许多用户在搜索照相馆之前,常常搜索不同证件照的尺寸、规格和着装要求等,而互联网上的信息往往并不准确。针对这一痛点,夸克增添了拍证件照功能,汇总了56种常见证件照的类型和规格,供用户选择拍摄。 这种从搜索需求出发,挖掘产品和服务需求的能力,还体现在高考相关场景中。 每年高考前后,学生和家长都会通过搜索引擎查找各类报考信息,如学校情况、志愿填报、热门专业、就业前景等。但由于网络信息质量良莠不齐,他们很难迅速筛选出真正有价值的信息。 夸克团队看到这一需求后,除了优化搜索结果外,还开发了一系列智能工具,报考查大学、查专业、智能选志愿、志愿表管理、一分一段等,辅助考生和家长筛选学校和专业。 例如,考生在夸克内选择志愿倾向,包括希望能上哪种院校、读什么专业、本科批还是专科批等。随后,AI志愿模拟就会根据分数以及志愿取向进行分析,给出可冲击、较稳妥、可保底三大类推荐,从而提高报考效率。 可以看出,夸克的搜索功能不仅带来了用户和流量,也提供了洞察用户需求的管路,充当向更多产品和服务延展的起点。另一方面,作为各项功能的载体,夸克APP并非功能大杂烩,而是尝试围绕不同场景,把自身的服务能力有效串联起来。这不仅让单个功能的效率被放大,也让付费会员体系的根基更加稳固。 从更深层来看,工具型产品的探照灯能力,其原点仍然是年轻人愿意花钱换效率的趋势洞察。随着Z世代的年龄增长,这种趋势呈现出不同表象,而互联网企业也需要更敏捷地做出回应。 在年轻人不再“白嫖”之后,互联网产品的设计方法论和增长模型正在被重塑。这些产品背后的公司有望获得更丰富的赚钱方式,但也需要更加贴近年轻人,并以超越用户的洞察力领先一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