照片即历史
我希望有一天可以为我的偶像毛晓彤拍一套照片,感谢各位新朋友的加入,更感谢各位老朋友多年的支持
摄影器材有“个性”吗?这是一个问题。
其实,摄影器材很难有个性,无论是照相机还是镜头,它们在开发的过程中总是朝着一个方向前进,那就是使用性和基础素质。
所以当照相机发展到数码时代,所有的照相机都在往一个方向跑,除了外观略有不同外,操作略有不同外,性能几乎是差不多的。
这种情况在胶卷时代同样出现,在照相机技术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后,同一个类型的照相机在性能上没有个性可言,大家可以试想那些机械单反相机,那个不是光圈快门手动操作,最多给你加个测光?不同牌子的相机在那个技术条件下,基本操作都是一样,管你佳能也好,尼康也罢,徕卡也行?不能被市场和操作习惯接受的设计自然而然会被淘汰,比如福伦达的天线,佳能的底部扳手,蔡司的牛眼等等……
这些东西不叫个性,叫设计失败。
同样被误解为个性的,还有一些性能的缺失,然而这些缺失往往也是共性的。
有些缺陷并非老镜头才有,新镜头只要瞎设计一样会出现各种各样莫名其妙的问题。
所以,认为某一枚特定的镜头有其他镜头没有的独一无二的个性,显然是很天真的想法,事实上,50年代后,在同一个时代的同类型镜头上,各个厂家的镜头都差不多,哪怕是50年代徕卡旁轴镜头的性能也没有比尼康旁轴镜头好多少,或者说好到你肉眼能看出来的地步。
很遗憾,这种所谓“老镜头感觉”的噱头把许多不太明白的朋友给噱进去了,如果大家不信可以拿着老徕卡和新福伦达比对比对,第一版徕卡35/1.4和福伦达早期的35/1.4(结构上比徕卡多一片),几乎无法分辨出差别,因为性能高度接近,缺陷也差不多。
所以,很大程度上,所谓“器材的个性”并非性能上的突出,而是其他方面,许多时候带有相对意义。
比如说有的朋友认为旁轴有个性,因为相比单反,旁轴比较少见。而在旁轴里,尼康S旁轴又比较有个性,因为徕卡M比较常见。这些都是相对的,而如果从性能来看,也就是从拍出来的照片来看,其实不会差太多。
我一年拍500多卷,拍了这么多年才能勉强在电脑大屏幕上分辨一些彩色胶卷的特性,而且还必须是性格很鲜明的,如果你拿个富士C200和金柯达200让我看个究竟,有时候也会走眼。作为特征如此明显的胶卷尚且如此,那么作为镜头和相机就更不用说了。
事实上当你看到一张胶卷照片,纯粹只是给你一张照片,你最多只能看出是什么胶卷拍的,是135还是120还是大画幅,大概知道什么焦距,但不可能知道究竟是什么相机拍的。
回过去,所以我们理解的“个性”并非性能意义,更多是装饰意义,对比意义,而这些恰好又是和拍照片最没关系的事情了。